「因為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。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過來。凡是多的,還要給他,叫他多多益善。這就是馬太效應。」
在新約的馬太福音篇章中有這樣一個故事–
一個富翁即將遠行,於是就叫了三個隨從過來,並且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。並按著各人的才幹,給他們銀子。一個給了五千,一個給了二千,一個給了一千。然後富翁就往國外去了。
那領五千的僕人,隨既拿去做買賣,另外賺了五千;那領二千的僕人,也照樣另賺了二千;但那領一千的僕人,跑去後院掘開地,把主人的銀子埋藏在裡面了。
過了一年,那些僕人們的主人回來了,和他們算賬。
那領五千銀子的僕人,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,說:「主人阿,你交給我五千銀子,請看,我又賺了五千。」主人說:「好,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。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,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。你可以進來享受我的快樂。」
那領二千的僕人也來說:「主人阿,你交給我二千銀子,請看,我又賺了二千。」主人說:「好,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。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,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。可以進來享受我的快樂。」
那領一千的僕人,也來說:「主人阿,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,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,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。我就害怕,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。請看,你的原銀在這裏。」主人回答說:「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,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,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,到我來的時候,可以連本帶利收回。」接著奪過他這一千來,給那有一萬的。
在台灣現今的社會裡,逐漸開始應驗了「馬太效應」的理論,窮者愈窮,富者愈富。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,富人享有更多資源–金錢、榮譽以及地位,而窮人則變得一無所有。
在2007年,前5%的富人,藉著投資的平均報酬是12%,而窮人卻連房子也買不起。最近看到最可憐的新聞莫過於四十多歲的失業婦人,去麵包店偷九個麵包而被逮捕,因為她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了,全身上下只有21塊,而她不是為自己偷,而是為了家中年邁的老母。令人不勝唏噓!
如果當年提倡三民主義「人人均富」的國父孫文還在的話,肯定會掉眼淚,台灣實施三民主義堂堂邁入97個年頭,連民選的總統陳水扁都要走完「八年的偉大旅程」時,結果還是有人因為「飢寒而起盜心」,而且是偷幾個麵包。
今天看報紙,裡面提到在台北要買一個窩要「四不一沒有」–不買名牌,不吃大餐,不開車,不出國,還要沒有女朋友,這樣或許在十年可能可以付得起頭期款。在台北這三年內六百萬的物件,已到了負成長,也就是很多薪水階級的人連頭期款都付不來。但是千萬以上的物件,或是豪宅卻是逐年的成長。現在的社會變成有錢人買豪宅當倉庫,窮人連火車站也沒有位子擠。
如果還想從M型的左邊到右邊,只能靠降低物慾,省吃儉用,然後透過不斷的投資來累積財富,那至少還有機會。